2021年12月8日至16日,海洋工程研究院组织开展了本年度学生出海实践学习,搭乘我院科考船“清研海试1”,前往汕尾至外伶仃一带海域进行海洋调查作业。此次出海实践主要针对研二及更高年级同学,分四个批次进行,每一批次出海两天两夜,总计46位同学参加。
上图红线为第一批的作业点,绿线为第二批,蓝线为第三批,粉线为第四批
12月8日下午3点,第一批次同学从学校出发,5点半左右到达汕尾中山渡口,而后搭乘接驳小船抵达“清研海试1”。船长和大副组织了安全培训,提醒出海的安全注意事项,并让所有同学都体验了自行穿戴救生衣,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培训后,船员带领大家参观了科考船。本次科考任务作业包括采表层水、采海底表层泥、温盐深剖面仪投放和流场观测四项内容,在指导老师陈胜利主持进行任务分工后,同学们在工程师李磊的指导下熟悉了采样设备和观测仪器。
12月9日早上,科考船从汕尾内港开出,驶向汕尾外海。由于冬季远海风浪较大,此次出海实践全程以近海为主。科考船到达指定的第一个观测点后,大家到甲板进行作业。大约二十分钟后,同学们完成了指定作业任务。同学们很快熟悉了采样和观测设备操作,后面每个点的作业时间缩短到10分钟左右。在连续完成了6个作业点之后,船开至大星山锚地进行抛锚休息。
第二天的航线主要是在大亚湾的湾口附近,所有同学都参加了作业任务。下午3点左右,科考船在大鹏东山码头附近停锚,结束了第一批次的航行。下船前,很多同学表达了不舍之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可以搭乘“清研海试1”出海科考。
12月10日下午,“清研海试1”迎来了第二批同学。12月11日上午,科考船驶出大亚湾,途径三门岛、大鹏湾口、香港东南侧海域,于下午约3点到达外伶仃岛。这段航线是四个批次中离岸最远的,海上风浪较大,但大家努力克服困难,不仅完成了当天所有点的作业,还提前完成了一个第二天的作业点任务。12月12日早上,科考船返航,同学们沿途完成了作业点采样和漂流浮标的投放,于下午抵达惠州大亚湾澳头附近锚地。
第三批次同学于12月12日傍晚登船。次日由于湾口外风浪较大,不适宜进行科考作业,经指导老师与船员商议,将所有作业点调整为大亚湾内部。12月14日早上,船长判断天气已明显好转,可以到湾口附近作业,于是新增了湾外的3个作业点。在完成了从外至内的5个作业点之后,科考船回到惠州澳头附近锚地。下船之前,很多同学表达了到更远海域进行作业的愿望。
12月14日,最后一批同学出发起航。12月15日,科考船开出大亚湾后继续向外,中午12点半到达最远的作业点,在沿途完成3个靠外的作业点后到达汕尾内港。第二天,科考船一路西行,沿着汕尾、深汕沿岸,到华润电厂附近后从外侧返航,完成了7个作业点。抛锚之后,同学们整理好采集的泥样和水样,在船员协助搬上货车运回学校进行测试和分析。16日傍晚,第四批次同学返回学校,本年度出海实践活动到此圆满结束。
图为四批次同学的出海照片
本次出海实践共完成了54个站位点的采样和观测,获取大量的海表层水样和海底表层泥样,返回实验室后用于分析海底沉积物的矿物组成、粒度分布,分析沉积物与表层水中与塑料废弃物相关的有机污染物,研究河流泥沙对近海表层及沉积物营养盐分布的影响等,仪器现场测得的温盐流场等物理参数将用于研究冬季该海区的水文动力环境。
出海实践让大家了解了海上科学调查的基本内容,学习了采样和观测的基本方法。虽然因为远海航行,一些同学出现了身体不适,但大家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仍然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同学们感慨,这段经历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和磨练,通过亲身出海,才更体会到海上数据和资料获取不易。很多同学表示,希望以后能再有机会上船出海调查。